|
|
|
Conference on Understanding Belgium Politics
|
比利時號稱是歐洲,或更精確的說是西歐的「心臟」,但他其實不過只是剛從1830年才正式宣告獨立的年輕君主立憲國家,戰後的比利時經濟迅速恢復,首都布魯塞爾正式成歐盟和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簡稱「北約」)的總部所在地,使比利時經濟更繁榮。 比利時學者Els Witte和Harry Van Velthoven曾將比利時視為世界唯一的雙/多語主義、語言社會學與語族權力傾軋的試練場。由於當初主導革命與獨立建國的主要成員是法語人和親法語的荷語區上層社會人士與中產階級,1830年比利時獨立建國後,比利時的荷語族群即長期受到不及國內總人口數半數的法語族群壓抑。該國法語人憑藉著既得的政治勢力與語言優越感,宰治國內語言族群的共存事物,導致多數人口的荷語族群反成弱勢。 比利時的荷、法兩大語族歷經時代變遷,各族群的經濟實力彼此消長,國內的族群政治版圖有所調整。荷語族人多年的積極運動爭取,終於得到其應有的基本權力。然兩大語言族群的衝突情況至今未歇,荷語族群甚至興起獨立之聲,比利時恐將不存在。 從另一個角度看,在面對歐洲與世界(特別是美國)其他國家正無法抗拒的全球化趨勢,似乎只有比利時、法國及其他地區的法語人以法語族群不斷做著挽救語言自尊與保障語族文化的努力;而比利時荷語人所堅持的、捍衛最後一片語族文化疆土的心情,仍在國內諸多政策議題上與法語人拉鋸。倘若將法語人在全球化社會當中對抗英美國家的模式來看,法語與荷語語族的爭執相較,似是同一個議題在綜觀與微觀不同格局下的相同理念與堅持。 基於比利時在多元文化及弱勢語言族群保障的追求與努力,本學會計畫舉辦這場「瞭解當代比利時政治學術研討會」,其研究成果一方面令台灣學術界與社會大眾更瞭解比利時的政治生態與社群文化,另一方面更可作為台灣在經濟社會發展以及多元文化及語言政策制定與改革上的參考與借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