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瘋狂 可以是良性的

紀舜傑(作者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

刊自 2005年4月12日 中國時報

 

    近日來因為某位社會事件男主角發表台灣社會已經發瘋的評語後,政治人物也跟著以「瘋了」批評對手,一時間,台灣似乎進入人人喊瘋的境地。一個社會是否會發瘋?社會該不該瘋狂於某件事?社會上是否可能有較具正面意義的瘋狂行為?在此我們不妨以美國的社會瘋狂為例來探索。

    每年三月美國舉國上下最瘋狂的事不是選舉,也不是奧斯卡頒獎,而是大學籃球六十四強的決戰,因此有「三月瘋狂」之稱。幾乎每個辦公室都會有激烈的球賽賭局,同事間互賭哪一隊會勝出,分數計算從第一輪一直到總冠軍,最後以答對率的總分定出勝負,總分最高的勝者通常可贏得所有獎金的七十五%。由於比賽從三月中一直延續至四月第一個週末,因此每週一大家共同的話題都是球賽結果,有人提早從賭局出局,有人神準無比。

    至於賭局金額大小則視情況而定,不過一般都不會有傾家蕩產的情形發生。筆者在美國求學時曾贏得系上的賭局,獎金為七十五美元,金額不大,但是為國爭光,系上老師與同學對這位來自台灣的學生刮目相看,筆者也藉此窺探出美國的運動文化。

    美國三月運動的瘋狂可以為我們帶來什麼不同觀察?其實美國人為運動瘋狂並不侷限於三月,從年初美式足球超級盃決賽、三月大學籃球、五月NBA季後賽、八月大學與職業美式足球開打(夏天是BBQ的季節)、十月大聯盟棒球季後賽(去年總統大選電視辯論因紅襪隊與洋基隊聯盟冠軍賽而乏人問津)、及聖誕節前後的大學美式足球季後賽,稱美國為運動迷的天堂一點都不為過,一年到頭你都可以觀賞到最具水準的運動競技,而且是現場參與的球賽。

    美國最受歡迎的談話性節目絕不是政論性節目,而是專門談論各類運動的節目,美國人之間最具公約數的議題是運動,最容易瞬間拉近彼此距離的元素與是來自對運動的共同喜愛,因此美國人會將自己支持球隊的衣服和帽子隨時穿戴,這是一種認同與身分的象徵,對球隊而言也是永續經營的基礎。

    運動場上的勝負觀可以延續至生活各種層面上。大家都知道球場上沒有永遠的贏家,也沒有永遠的輸家,即使麥可喬丹也有輸球和鞠躬退場時候。任何勝負都可預期的,但是輸掉任何一場球都不會有生與死的差別,輸掉一場該贏未贏是司空見慣的事,你的扼腕悲憤是對手驚喜與美夢成真,而這種情緒轉換是經常發生的事,贏一場球並不表示從此幸福快樂不斷,而輸掉一場球也不表示你的人生永無機會。輸球的難過與不平是正常的心理反應,但是健康的球迷知道必須「吞下」這種情緒才能再繼續期待其他精彩的比賽。

    台灣的政治運動遠勝於球類運動的風行,一方面,我們希望每個公民都能參與公共事務,因為那是公民社會的基礎。但另一方面,我們都知道健全的民主社會,政治參與的熱度不應該像台灣這麼高漲。其解答可能是在對公共參與的重新定義,讓大家認識公共參與不只侷限於選舉與街頭運動。

    此外,發展類似美國球類運動的舉國休閒也是可能的方法,因為建立更多的共同點有助於化解彼此對立,而運動比賽便有助於提供彼此公約數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藉著球類比賽培養健康的勝負觀念,這樣的瘋狂或許可轉移大家對八卦緋聞的興趣,也可能有助於台灣邁向更成熟的社會。

 

作者為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副秘書長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