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中國的霸權外交

王崑義(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 2005年04月12日 自由時報

 

阿扁總統成功的赴梵蒂岡參加教宗的喪禮之後,總統府方面曾評估中國必然採取激烈的外交報復行動,使得阿扁雖然把赴梵之行定位為「和平與追思之旅」,但兩岸之間並不可能因此獲得和平,反而是下一場外交戰爭可能由此開始。當然,許多人或許無法理解中國為何在國際上不能跟台灣和平共處?為何中國對阿扁外交之旅總是「有仇必報」呢?這恐怕還得從中國外交的核心價值了解起。

  事實上,從鄧小平時期以來,中國採取現實主義的外交理念以後,它的外交戰略一直存在三種核心價值,第一種是以武力或武力威脅來處理國際關係,是不能考慮到公理與正義;第二種是霸權的崛起不是等待別人來承認,而是自己必須表明自己是霸權;第三種是一個霸權必須通過在戰爭中戰勝另一個霸權,才能成為新的霸權。

  就第一種價值來看,中國在崛起的過程中,不斷的尋求武力增長,國防預算每年兩位數的增加,從俄羅斯取得高技術的武器,以及希望歐盟對它武器解禁等,無非是追求霸權的過程中最基本的要件。

  然而,中國在尋求武力的增長過程中,雖然高唱和平崛起,但也要為不斷增長的高技術武器尋求缺口,才有對內宣傳的正當性,於是台獨和日本的軍國主義,變成它主要的標的物。當然,中國會把目標設定在東方,跟當代武器著重在制空、制海權的爭取有必然的關連,也因這種屬性存在,對中國而言,只要台灣未能統一,不管誰在台灣當政,都是它的敵人,所以即使連戰有心想去簽署「和平協定」,作夢可以,可別當真。

  就第二種核心價值來看,國際間的身分政治在大國與小國之間是存在某種不同的意涵。小國為了參與國際事務,為了確認自己是國際的一員,它必須在國際間追求被承認與被認同的身分,但大國並不需要這些,大國所依靠的是它的經濟實力、地緣位置和武力的強大等,所以不需要國際間承認,擁有這些基本要素,別人自然把它當成霸權。這也是為何中國在外交上永遠喊著「和平」,卻永遠消除不了中國威脅論的陰影之故。

  就第三種價值而言,透過戰爭來崛起這是過去西方國際上權力政治運行不悖的原則,中國也把它視為是外交的主要準則。在反分裂法通過以後,溫家寶特別提到美國的南北戰爭,這是因為中國相信即使不從事國際戰爭,只要能在國內通過「統一戰爭」,也可視為霸權崛起的必由之路,所以中國把飛彈對台,而且無視於國際的視聽,就是存在這種核心價值的原因,只要這種核心價值不去除,誰都別想讓中國撤除飛彈,就算台灣讓中國統一,它也不可能把飛彈撤除,因為台灣的地理位置存在它東方的前沿,為了防範他國入侵,飛彈的部署只會多,不會少。

  從中國這些外交的核心價值來看,兩岸之間想要和平共處,幾乎是不可能存在的幻想,除非中國民主化或台灣投降,否則兩岸間各種無形的戰爭將不會終止,這是台灣的宿命,不必怨誰。

 

(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