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德國大選觀察

 

洪茂雄(作者為台灣歐盟協會常務理事、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刊自 2005年09月20日 自由時報

 

九月十八日德國國會大選,顯示什麼樣的意義?值得關注。

第一,選民對改革政策心存疑慮:由社民黨和綠黨所組成的「紅綠政府」,執政七年來的經濟形勢不得民心,失業率居高不下,有近五百萬人失業。可是,當在野最大勢力的基民、基社聯盟(CDU/CSU)提出振興經濟改革方案,擬削減社會福利和進行稅負改革(如加值稅由十六%提升到十八%),選民卻又擔心這種改革所帶來的痛苦,致使選情撲朔迷離,原本在七月間基民盟民調遠遠領先,篤定勝選的局面,至九月中旬,轉而兩大陣營平分秋色,勝敗難分。

第二,游離選民偏高,民調失靈:德國算是實行內閣制最穩定的國家,過去五十五年來僅更換過七位總理。歷屆國會大選,各主要政黨的基本票源均相當穩定,所謂「中間游離選票」都不會超過兩成以上。本次大選游離選票高達四分之一,致使民調完全走樣,沒有像過去那樣準確。

第三,梅克爾的領袖魅力稍嫌不足:大體上說來,梅克爾完全是憑著堅定的政治信念崛起,加上她有個「天時、地利」的條件,得到柯爾總理的提拔,使她步步高升。惟梅克爾一來欠缺黨政派系的淵源可資奧援;二來不是傳統上經由黨內青年組織歷練出來的精英;三來不擅長與大眾媒體打交道。凡此與現任總理施若德辯才無礙相較之下,顯然遜色不少,導致她原來十拿九穩,可登上德國史上第一位女總理的寶座,仍呈現不明朗狀況。

第四,新政府的排列組合使各政黨領袖陷入苦思:「紅綠政府」已不可能繼續執政,但由基民盟和自民黨組成的「黑黃政府」則無法取得國會絕對多數。到底是組成左右共治的大聯合內閣,抑或所謂「交通燈」的「紅黃綠政府」?都有諸多障礙,亟待各政黨折衷妥協。看看德國的政治文化,總是會找出各自「雖不滿意,但可接受」的解決方案。

此外,德國大選後,立即使歐元感冒疲軟,歐元行情走向,「法德軸心」獨樹「一極」制衡美國,新政府會不會調整對外政策,轉向親美,乃至歐盟的統合,土耳其是否能如願以償加入歐洲大家庭等等,均值進一步觀察。

 

(作者為台灣歐盟協會常務理事、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