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調適中的美國亞太政策

 

賴怡忠(作者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 2005年11月29日 中國時報

    美國亞太政策正出現轉型跡象!這與中國的崛起、日本的正常化、南韓的戰略轉向、印度的興起,及美國本身綜合國力已無法維持「單極狀態」的要求等因素有關。美國的總體亞太策略,開始由以中國為主要目標的「圍和策略」,轉向以調整自身在亞太角色為目標的「調適策略」。其改變的幅度可與一九六九年「尼克森綱領」所調整的美國冷戰戰略相比。

    首先是美國對中政策,已經脫離過去「圍堵VS.交往」的二元對立看法。由今年九月下旬美國副國務卿在「亞洲協會」的演講,可看出如今美國是希望中國成為與美國分享共同利益的「利益關係者」。而這個認知的改變,與美國體認到中國實力已經太強,同時美中互賴也太深有關。因此以防制中國崛起為主的「圍堵」,以及企圖改變中國的「交往」,都不具可行性,也因此美國一方面企圖勸服中國,哪種發展才是符合美中共同利益的方向,但無意「和平演變中國」,同時也重整美國在亞太的合作關係,以便在中國如與美國對抗時,華府能有所準備,並力圖重振這幾年被中國蠶食鯨吞的亞洲版圖。

    所以這是為何一方面看到在小布希總統的演講中,會稱讚包括台灣在內的民主,但「鼓勵」中國走向民主,而不是「指責」中國為何不民主。二方面也看到美國同時與亞洲大國、美國傳統盟邦,以及中國周邊等國家增加安全合作關係。

    首先自今年下半年開始,美國積極加強與印度、越南,以及蒙古的關係。美國總統不僅分別與這些國家領袖見面,在經貿與安全的合作上也有具體提議。其次,美國在十月以及十一月,分別與日本及澳洲完成個別的「二加二會談」,不僅使美日及美澳同盟由雙邊防衛關係,轉變為區域的戰略合作機制,同時在具體的同盟管理與防衛整合上,也達成重要進展。此外,為了改善與東南亞的關係以及美國在這個區域的形象,於小布希總統訪問亞洲前,華府還特別派遣國務院公共事務次卿休斯女士,在十月底走訪印尼與馬來西亞這兩個回教國家。

    曾有論者將美國對中政策的改變,以「調適論」解釋,意即美國現在對中政策的重點,是以調適自身的位置來「適應」中國的崛起。但根據小布希訪問亞洲所發表的言論,美國「調適」自身的原因可能不僅限於中國,還包括對亞太其他地區。否則我們無法解釋,為何美國明知一旦同意與北韓進行「和平條約」談判,幾乎就準備要面對「美韓同盟」的快速解體,但小布希在訪問南韓時還是同意處理這個議題。美國對「美韓同盟」目前形同放棄的態度,與南韓現在的戰略轉向有直接關係。除非二○○七南韓的新總統重回親美路線,但南韓的戰略轉向有其世代背景,政黨更迭的影響不大。

    如果與一九六九年美國「尼克森綱領」所標示對蘇聯的戰略調整比較,美國是與蘇聯互相承認勢力範圍及各自約束,來管理當時的冷戰體系,因此出現了低盪的七十年代。但其後因雙方在葡屬殖民地獨立問題、伊朗革命、蘇聯的中程核武部署,以及阿富汗戰爭等議題的分歧而使低盪破功。因此現在美中的「戰略調適」如要成功,其先決條件是中國要同意美國所設下的勢力範圍,以及雙方在爭議地區達成某種「共管」的共識。

    從這個角度觀察,除非中國意圖在台海問題強行挑戰美國的勢力範圍,否則還不至於出現所謂「美中共管台灣」的現象,但如果台灣內部出現親中、親美或是其他轉向的內部政治分裂,則在美中戰略調適的要求下,「共管」是幾乎必然會出現。實際上,如果台灣能善用隨著民主而出現的外交自主性,並在國家利益的界說有基本共識,是有可能創造出一個美中都須面對台灣民主而須自我調整的狀態,則台灣不僅不用擔心成為被管理的目標,還能迫使他國為適應台灣而自我「調適」。從這個面向看,美國亞太「調適」政策的出現,未嘗不是提供了台灣一個新的戰略舞台。

 

(作者為台灣智庫國際事務部主任、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