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沒有政治語言的輿論戰

 

王崑義(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自由時報 2006年10月10日

 

中國中央電視台中秋節在廈門舉辦一場「海峽月、中華情」的大型晚會,不只找去費玉清、葉啟田等十組台灣藝人在廈門舞台登場,並由侯佩岑、吳宗憲在台海兩岸主持,透過中央台直播,營造出一份兩岸「大和解」的氣氛,特別是開場歌曲選用「愛拚才會贏」,顯見中國在對台統戰上越來越用心良苦。

中國利用晚會形式進行統戰已經很有經驗,過去他們利用每年春節到世界各地舉辦唱「同一首歌」晚會,讓許多遊子在歌聲與淚眼中達到他們的統戰效果。

更遠的是,一九三、四○國共鬥爭的年代,中共就已經慣用一些地方戲曲、民歌改編,甚至大型交響樂,拉攏國民黨戰區的軍民,讓他們一面倒的選擇「此路走不通,去找毛澤東」。國民黨在大陸垮台後,蔣介石即使檢討敗因,也不敢相信這些沒有政治語言的聲音,竟然可以擊垮他的百萬雄兵。

為了更清楚的把這種沒有政治語言的統戰形式理論化,二○○三年中國把它細分成心理戰、輿論戰和法律戰等「三戰」,讓原本就是透過傳播管道進行的「輿論戰」,更具媒介操作化空間。

有了定位以後,中國在輿論戰內容上就更精心炮製,不管是虛擬議題或實質議題,都可以拿來交互使用,而中秋晚會的內容,正是在虛擬與實質議題中,對台產生一種「四面楚歌」的效果。

所以,看待這樣一場晚會,雖然沒有政治語言,但他們跟你唱「同一首歌」,是否跟施明德的紅軍唱「美麗島」一樣的具有一定的殺傷力呢?這是新式輿論戰最厲害的一招。

 

(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