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馬英九與蔡英文會面

 

施正鋒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院長

刊自台灣時報 2008年12月1日

 

 馬英九總統上台已經半年,不僅大選時期的「馬上好」政見無法兌現,甚至於百業蕭條、淒風苦雨,比SARS襲台時期還要慘痛。在這個節骨眼,有人好心建議,馬總統何不與民進黨主席蔡英文能朝野間棄前嫌,來個「雙英會」,或許可以突破當前的國家困境。

令人納悶的是,到目前為止,只聞樓梯響、卻不見人下來。在執政黨方面,總統府的說詞是,是有這樣的打算,只不過,因為在野黨巨人千里之外,因此,還會再努力邀約;相對地,民進黨方面則認為對方沒有誠意,只會透過媒體放話,並未正式下帖子。

究竟誰是誰非,兩邊口吐劍光、高來高去,好像是小學生一樣幼稚,外人未必想要理解其中「談判政治學」的奧妙。然而,看在選民的眼裡,一邊一付高不可攀的態度,彷彿有七百萬選票做靠山,有恃無恐,可以蹉跎四年,另一邊則是猶抱琵琶半遮面,好像是非要用八抬大轎來請不可,也覺得是過於矯情。

其實,對於老百姓來說,不管是誰來執政,最重要的就是至少要把日常生活顧好;打理好了人民的食衣住行育樂,行有餘力,再來說層次更高的內外國家大政推動。換句話說,連起碼的溫飽都無法提供,寄望下回再把選票投給自己,那麼,除非是尚未進入常軌的國家、或是社會有嚴重的紛歧,才會有如此的非理性投票行為模式。

在過去幾年來,由於民主轉型擺脫不掉族群競爭的糾葛、民族認同的齟齬、以及國家定位的角力,因此,政黨之間未能有民主國家的正常運作。我們可以看到,藍綠兩黨為了瓜分現有的政黨板塊,不走以政績交換選票的正途,一直未能理性競賽,不惜激化彼此的支持者,以遂行聯合壟斷的目的。

在這種你死我活的思維下,好像朝野對抗是避免不了的政治現實。面對如此惡質的「敵視政治」(adversary politics),讓人不禁懷疑,難道朝野政黨之間都沒有交集的地方,一定要跟對方唱反調、才能獲得選民的青睞?也因此,連小孩子都要問大人,電視上所呈現的議堂肢體衝突,究竟與職業摔角有何不同,也就是說,到底是玩真的、還是演給SNG看的?

在講求自由式組合主義(liberal corporatism)的北歐國家,一旦面對政大決策,執政黨一定會先尋求朝野政黨、以及重大社會力量的共識,經過慎重的鼎鼐調和,才正式送進國會議決。在過去,前總統李登輝在惡劣的政治氛圍中推動民主化,也一定會召開國是會議,祈求能將民主轉型的社會成本降到最低。

儘管馬英九總統宣示「苦民所苦」,然而,碰上一個剛愎自用的劉兆玄行政院長,聽不見老百姓的哀號,部會首長個個當然是視政見為兒戲。如果說陳水扁政府的特色是頻繁更換閣揆,閣員老是官位坐未燙就易手,馬政府儼然像是鴉片戰爭中的兩廣總督葉名琛,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百姓徒呼奈何!

在這樣的光景下,溫良恭儉讓的小馬哥又是蔣經國的一點五版,成天只會玩long stay的升級版,四處掏腰包買特產,希望能促進消費、振興經濟,把一國之君降格為超級售貨員,真不知要選總統來做什麼?

相對之下,在野黨似乎還停留在大選挫敗的餘震,徬徨無助,既走不出阿扁弊案的陰影、更無力調解派系掣肘的窘態。以國會為例,好像是一個老闆不在、店員隨便賣,在絕對少數的結構性劣勢下,立委看來是散兵游勇,散彈槍打亂鳥,即使個個驍勇善戰,也無力對抗執政黨的多數暴力。問題是,黨主席、黨中央、或是政策會哪裡去了?

碰上傲慢的執政黨、以及渙散的反對黨,政治權力定於一尊,完全沒有制衡的機制,唯一可以期待的,就是民間社會的有志之士,能跳脫黨派的藩籬,共體時艱,提出針砭,為國家的大是大非獻策。

我們呼籲,與其作不痛不癢的局部內閣改組,或是全面人士更替、讓馬總統的嫡系人馬扶正,不如先在過年前進行通盤的全民大對話,試圖理解我們當前的難題、以及追求解決之道。這應該是馬總統召開國是會議的時候了。


 

 

 

 

   
 

TOP

   
 

 

---關閉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