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本土成為主流價值

──借鏡澳大利亞國家認同的發展

楊聰榮

中央大學客家學院社會文化研究所助理教授

 

澳洲與台灣儘管國土面積相差很多,仍然有不少相近之處,可做為比較的共同基礎。比如說人口組成,澳洲與台灣都是二千多萬人,台灣略勝一籌。說到原住民,大約都有人口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二的原住民人口,原住民就組成結構而言,台灣比較接近澳洲,即原住民內部族群眾多,難以找到共同的語言與文化特質,保存與發揚都有較大的難度,不似紐西蘭一般,以毛利文化為原住民代表即可。除了原住民以外,還有移民的存在,都是晚近才發生的問題。台灣的東南亞移民與澳洲的亞裔移民問題有類似的地方,主要是由於新移民者與主流社會有相當程度的文化差異。除了新移民的問題之外,有舊的移民問題持續影響,台灣的外省移民與澳洲的英裔移民也有異曲同工之妙,隱隱涉及政治前途的主張,台灣的統獨議題與澳洲的保皇議題應該可以對應參考。最重要的相近之處,是這些族群問題的背後,涉及國家認同與國家定位問題。

從國家定位而言,澳洲現在仍是一個君主立憲的國家,英國女皇在澳洲的憲法上仍是國家元首,雖然在實際的運作上,英國女皇並未行使其權力,而是指派一個總督代表女皇行使權力,在大部分的情況下,也衹有禮儀上的功能。因此澳洲在政治現實上與台灣類似,都有名實不符的情況。澳洲也有一群人希望改變現狀,在政治上要求改變君主立憲的運動,被稱為共和主義,即主張澳洲應該是個獨立國家,以建立澳洲共和國為職志。在澳洲的國旗上,也是英國的米字旗為主調,表示其與英國的歷史關係,但是這是澳洲共和主義者希望改變的國家象徵符號。

澳洲的共和主義運動在1999年的公民投票中,沒有得到足夠的支持而沒有通過,然而共和主義運動仍在持續進行中。反對共和主義運動的人表示,他們也支持共和主義的理念,但是現在無意改變現狀,因為他們對於改變為共和主義後的情況無法確定。長期的共和主義運動雖然尚未成功,但是「澳大利亞優先」的價值早已深入民間。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共和主義運動雖然尚未成功,但是主流價值的建立更值得參考。澳洲如何能擺脫傳統的價值觀,改變過去移民總以英國標準為上的思惟,建立一個以澳大利亞為中心的認同體系,是值得參考的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