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喪禮外交 台灣生機

洪茂雄(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兼第一所所長、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

刊自 2005年4月9日 自由日報

       

四月七日和八日陳水扁總統赴歐展開所謂「和平與追思」之旅,為台灣外交史寫下新篇章,不僅是一次外交出擊成功的範例,而且也是台灣表現「德不孤,必有鄰」,贏得國際社會的關注。

陳總統此次破天荒的歐洲之行至少顯示下列意義:

第一、運用「喪禮外交」,釋出與人為善,增進友誼的訊息。眾所周知,「喪禮外交」已被視為當今國際關係中化解敵意,促進和解的有效方式之一。例如一九六七年西德前總理艾德諾的葬禮,美法總統詹森及戴高樂就利用該場合相互握手,捐棄前嫌;一九八一年埃及總統沙達特和一九九五年以色列總理拉賓先後遇刺身亡,以色列、埃及、巴勒斯坦也利用「喪禮外交」促成以埃、以巴之間改善關係;一九八二到八五年間克里姆林宮曾舉行三次葬禮,東西德雙方領導人就利用這種機會接觸,相互致意,來掃除兩德關係某些障礙;尤其是雷根和戈巴契夫經由「喪禮外交」頻頻互動而建立深厚友誼,使東西方冷戰提早落幕。

第二、創下台灣對歐關係的新紀錄。陳總統此次赴梵蒂岡參加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的喪禮,一來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位現任國家元首踏上歐洲土地,同時也是台灣與梵蒂岡建交六十多年來首位總統走進聖伯多祿大教堂,參加隆重追思彌撒;二來以經濟利益掛帥的國際社會,在中國與台灣極不對稱的情況下,「親」中「疏」台,蔚為風潮,唯獨梵蒂岡教廷堅守人文精神價值,不畏強權和蠻橫威脅,教宗偉大的人格情操可說永垂不朽。

第三、凸顯台海兩岸,和平與暴力、自由與奴役、善良與邪惡、寬恕與仇恨的對比。當北京共黨政權一聽到阿扁總統有梵蒂岡之行時,卻表現地那麼歇斯底里,由輕描淡寫提及教宗死訊而提出中梵建交條件,到惱羞成怒,拒絕派天主教愛國教會代表團參加葬禮,並向義大利和梵蒂岡當局提出無理和有失外交禮儀的抗議,完全喪失大國氣度。與此同時,中國政府任意逮捕天主教神職人員和教友,又趕盡殺絕,封鎖網路資訊的流通,完全不顧憲法上保障宗教信仰和言論自由的基本權利。說明台灣與中國處在不同的世界裡,台灣這一方已融入文明世界,中國那一方仍停留在「以力損人」未開化的世界。

第四、弘揚教宗和平四大支柱,穩固台梵互信基礎,提高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最受世人肯定與讚揚者,即是他所闡揚「和平四大支柱」,阿扁總統高度認同其「真理、正義、仁愛、自由」的基本價值,除經由第一夫人在二○○三年七月拜會教宗時親筆致函向教宗表達敬意,服膺他的思想理念;更把和平四大支柱奉為圭臬,作為處理台、中與國際關係之準繩。可說思維精密,掌握時機。

阿扁在很短的時間內運用這次教宗告別儀式,展開「和平與追思」之旅,可說再一次為台灣在國際社會的能見度揮出一支全壘打。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研究員兼第一所所長、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