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不必迴避 無須退縮

陳牧民(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

刊自 2005年4月12日 中國時報

 

    為反制中國通過「反分裂國家法」,陸委會昨天宣布,將暫時終止新華社與人民日報記者來台駐點訪問。此令一出,立即引起朝野各界兩極的反應,然而,交流緊縮,是理性的選擇嗎?

    贊成者多以國家安全角度出發,認為上述兩家媒體長期配合中共政治宣傳,對台灣現況偏頗報導,與其放任其繼續醜化台灣,不如早日斬斷禍根,使兩岸交流能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反對者多由維護新聞自由的角度出發,認為這種拿大陸記者開刀的作法,不僅有違台灣自由開放的形象,也無助緩解兩岸僵局。

    這件事要從兩個角度來看。第一個角度,是開放大陸記者來台駐點,究竟是不是能達到政府「開放兩岸新聞交流、平衡多元資訊」的初衷?其實決策者都清楚,兩岸新聞交流自始至終都只是政府兩岸政策下的一個策略運用,與協助大陸人民瞭解台灣現狀毫無關係。在中共政治體制下,媒體不僅是為政治服務,其取材與報導尺度也必須跟著政治風向而調整。當初做出開放大陸記著駐台的決定,只是期望透過這樣的動作來向對岸釋出善意,希望北京政府能在對台政策上做出一些調整。當然台灣並沒有得到應有的回應,因此決策者認為把這個權利收回是理所當然的。

    第二個角度與意識形態介入大陸政策有關。自從民進黨執政以來,就不斷把維護台灣主體性作為處理對外關係的基本準則。在堅持主體性的意識形態下,外交與兩岸政策逐漸失去原有的彈性與務實,「政治正確」成為決策時的主要考量。台灣在過去十多年來努力擺脫「漢賊不兩立」的立場,嘗試以務實態度面對中共政權存在的事實,並努力找尋自己在國際上的地位,不料在本土化運動成功之後,又再度讓自己陷入另一個與中國對抗的極端。當前扁政府在兩岸交流上所面臨的難題,其實正顯示出以意識形態來處理對外關係的嚴重侷限。

    對大陸政策緊縮其實是當前扁政府嘗試在維持兩岸政策主動權與凸顯台灣主體性兩大目標下的必然選擇。只是決策者沒有想到的是,當台灣不斷犧牲為數不多的籌碼來彰顯對兩岸政策的決定權之時,也等於告訴人民其沒有能力提出一個真正能解決兩岸僵局新架構的窘境。其實,正是在當前資訊爆炸的網路時代裡,北京政府才會盡一切力量封鎖國外媒體的網站,才會不斷將其駐台媒體報導作為醜化台灣的工具。但大陸人民真有這麼愚蠢的會相信其官方宣傳嗎?

    常到大陸進行交流的學者都知道:對大陸大學生而言,突破網路封鎖到國外瀏覽新聞一點都不是問題;被官方禁止的書籍其實到處都可以買得到。許多來過台灣訪問的大陸學者更是真心認為民主在台灣是成功的,而台灣的民主成就應該對大陸有一些啟發。

    台灣在兩岸較勁過程中,其實擁有更多優勢與籌碼,我們其實不必迴避,也沒有理由退縮。如何善用這些資源,扭轉兩岸關係的基本格局,才是我大陸政策最高策略。

    

作者為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助理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