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虛幻的中國意識

 

王崑義(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刊自自由時報 2005年06月28日

 

阿扁總統日前宣示推動第二階段修憲時,將以實事求是的國家主權論述,取代以往「大中國意識」為基礎的主權概念。這篇形同「獨立宣言」的說法,確實對連宋訪中以來在國內掀起一片虛幻的中國熱,做出有力的反擊,也明確的把第二階段憲改的目的性做出了清楚的表述。

事實上,從一六四八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建立主權的意識以來,主權原則已經變成是安排國家與國家關係的重要制度,也是國家作為國際體系一員所擁有不受外來干涉的最重要原則。透過該項條約,不只在法律上各國開始承認並肯定國際間是由多數的、毫無關連的、自由的、主權獨立的國家所組成的;在理論上,主權學說的發展,也打破了基督教的普世主義以及封建制度的限制;在實際上,國家身分的確立,也防止國家被國內團體作為私有權逕行讓渡。

在國民黨主政以前,台灣的主權被注入「大中國意識」,讓國民黨擁有合法壟斷對台灣主權私有化的解釋權。也就因這個虛幻意識所建構的「想像共同體」,促使國共鬥爭時期,國民黨菁英為了維持權力,不斷地發展國家機器的規模,以應付軍事作戰的需求。撤退到台灣以後,國民黨菁英不再依賴戰爭,而是直接透過全國性的基礎建設,如教育、運輸、國營事業以及重大的工業建設等,以直接統治、滲透的方式來維持權力的基礎。而在威權體制時期,國民黨操控的國家機器,對社會積極介入與滲透,把人民的日常生活與國家連結在一起,並透過國家機器掌握人民的資料,以達到從事統治與汲取社會資源的目的。

然而,在二○○○年政權失落以後,國民黨對台灣主權的解釋權遭到移轉,他們擔心扁政府把台灣帶向獨立之路,可能因此瓦解了他們奉為最高價值的「大中國意識」,國民黨於是對扁政府採取「不合作主義」,把國家機器當成政黨鬥爭的場域,讓扁政府第一任四年的主政一事無成。延續到二○○四年的大選以後,國民黨開始採取「不順從主義」,從街頭鬥爭到議場,讓台灣政治陷入藍綠惡性攻訐的困境中。今年以來,國民黨出現「鬥爭無望論」,於是對中國採取「恃從主義」,透過連宋訪中,把台灣的主權私自讓渡給中共,寄望「聯共制台」達成奪回政權的目的。

因此,在「大中國意識」的虛幻性之下,台灣的主權不只被國民黨視為私有化的工具,可以輕易讓渡給中國,也混淆了他們的敵我意識,錯把敵人當成親密戰友。

所以,台灣安全上的威脅不只來自中國,更是那種虛無縹緲的「大中國意識」,不斷的從內部瓦解台灣人民團結的基礎,如果不把這種虛幻意識清除,台灣將永無寧日,台灣的安全也將永遠空洞化。
 

 

(作者為戰略學者、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TOP

   
 

 

---關閉視窗---

     
 

 

     

台灣國際研究學會  版權所有©    此網站最佳瀏覽模式1024*768

100 台北市中正區衡陽路51號西側12樓之4        TEL: (02)2313-1155#110         FAX: (02)2313-1175        E-Mail: tisa@tisanet.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