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迴鐵路脫軌案,在李雙全自殺後,引爆社會另波論辯。有人認為「媒體殺人」,也有人認為檢察官、保險業者才是元凶,使得本案持續發燒,成為熱門新聞議題。問題是,很多人的說詞並沒有「具體證據」,卻好像每個人都是福爾摩斯,都在對案情作評論或表達意見,讓大家對案情發展愈來愈覺模糊。
就鑑識科學的角度論述,應該是有一分證據說一分話,但我們卻從媒體報導,從整個刑事司法體系、案件關係人與家屬等,多以「合理懷疑」與傳聞證據進行回應,甚至據此做更多的「不當」解釋。例如,當檢察官向社會公開其所謂的「合理懷疑」,其實等同於向社會大眾宣示其手中可能握有的具體證據。因此,從本案發生後整個刑事司法體系的運作,媒體的報導和保險業者的態度與說詞,以及一般社會民眾反應,似乎都凸顯我鑑識科學的基本觀念或常識不足的問題。
事實上,從「合理懷疑」到「具體證據」中間,不只不同,還存在巨大差異。辦案人員也許認為他們只將合理懷疑的資訊釋出,但這資訊經媒體與民眾解讀後,卻經常被扭曲或進一步解讀成具體證據,很多偵查不公開或誤解的問題就這麼發生了。這也許和辦案人員缺乏媒體傳播或鑑識科學常識有關。關於這方面,或許我們可以學習鑑識科學大師李昌鈺博士。
李昌鈺之所以享譽國際,最重要的就是他求真求實的科學精神,不會出現逾越科學證據解讀的範圍。從他演講與接受媒體專訪有關三一九總統槍擊案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李博士都會根據其所得到的鑑識證據發言,對於外界問到有關證據不足的議題時,他皆非常謹慎的以超過其專業領域回應;如此,合理懷疑與具體證據之間就不會有重大落差。
為謹守「偵查不公開」的原則,建議辦案人員,最好還是避免將合理懷疑之資訊對外說明,避免不必要之困擾或解讀。
(作者為作者為
國立成功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