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毛巾等多項傳統產業面臨困難是10多年來之問題,也會是未來一段時期台灣的問題。如何協助傳統產業?
一:勞力部分:讓台灣已經消失,或只剩少許的產業,依照不同「行業別」引進外勞,「最低工資降低,人數適度放寬」,此符合國際勞工組織之規定,也不會影響其他產業之工資與外勞人數,較為可行。可先試1、2種行業,再擴大。
二:環保部分:在現有的工業區如彰濱工業區,設立某一行業群聚專區,由政府統一協助環保設施,專區共同管理外勞。
三:目標設定全球中高價位市場,區別低價位市場,讓台灣成為全球最優質的傳統產業生產中心。
1個國家可同時發展「二元經濟」:「高科技產業」與「傳統產業」兩大部門。高科技創造高產值與提升競爭力,傳統產業,多為基本的民生必需品,也有一定的產值與競爭力,另外提供相當的就業人口。
服務業不適合台灣
發展高科技是正確方向,但是不可能短期間全國勞動力都能升級從事高科技。而高科技須高度資金技術人才的本質也讓大部分的人不易切入,容易造就大企業。傳統產業則是一般人較有可能切入,會造就中小企業,這是過去台灣財富分配較為平均之1個原因。
19世紀的世界霸權英國,因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投入其他國家而衰退,20世紀的世界霸權美國,1980年代也有此問題,後因高科技而扳回。德國、法國也有此問題,造成兩國之失業率達10%。台灣的實力相當不錯,但是不如此4國,也無此4國的品牌及行銷,更應引以為鑒。
700萬人的香港和440萬人的新加坡提倡發展服務業,對他們而言正確,但是對基數大得多的2千3百萬人的台灣,服務業只能吸收一定數量的傳統產業勞力,其他的容易造成失業,台灣不能照學。何況傳統產業的中小企業是台灣的特色,不應放棄自己的特色。
這將是廠商、本勞、外勞、政府多贏的之政策。除了勞力問題,台灣有相當多比較優勢,應集政府與國人智慧全力解決此問題。
(作者為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副教授、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