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馬英九現象的背後:四沒有一不

 

洪茂雄(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協會常務理事,曾任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所長)

刊自 2006年04月06日 台灣日報

 

廣受全國矚目的「扁馬會」落幕之後,時下流行的所謂「馬英九現象」,究竟葫蘆裡裝的是什麼東西,倒值得大家來瞧瞧。

出生在英國殖民時期九龍租界的馬英九,繼台北市長連任成功之後,又以七成的高得票率登上中國國民黨黨主席的寶座。去年三合一地方選舉,乘勝追擊,大敗民進黨,收復幾個具有指標性的縣市。這些多少予人耳目一新的變化,乃形塑出一般大眾所好奇的所謂「馬英九現象」,一時使泛藍陣營看似聲勢大漲,沾沾自喜,以為「藍軍」終於出現了一個「彌賽亞」,二OO八年拿回政權勢在必得。

其實,「馬英九現象」之所以成為當今某些媒體動輒誇大渲染的新聞標題,說穿了,其政治動機昭然若揭。固然馬英九擁有一張小白臉,又懂得掌握良機走入群眾,同時深諳利用媒體「作秀」之道,有其加分條件。不過,最重要的還是得力特定媒體的「精心包裝」,因此,營造所謂「馬英九現象」是預料中事,不令人意外。嚴格地說,這種「馬英九現象」,充其量僅是表面功夫,沒有令人折服的實質內涵。如果認真來檢視「馬英九現象」,不難找出這種現象的內在結構鬆弛,隱藏著「四沒有」和「一不」,與他外在予人印象,相當不和諧。

具體而言,「馬英九現象」仍受到「四沒有一不」環環相扣的掣肘,成不了呼風喚雨的氣候。這裡所指的「四沒有」,即「沒有尊重民主體制的素養」,「沒有敵我界線分明的憂患意識」,「沒有對不公不義的黨產展現改革魄力與決心」,以及「沒有認真看待台灣歷史發展和人民有選擇未來前途的權利」;而所謂「一不」,就是「不扞衛台灣的國家利益」。

以上「四沒有一不」,可從馬英九諸多言行找到佐證。馬總是自以為比阿扁高人一等,阿扁是他競選市長手下敗將,他又頂著哈佛博士的光環和新住民統治階級的優越感,「看扁」來自鄉下的佃農子弟,所以老是不屑與阿扁總統坦誠會面,共商國事。此次「扁馬會」還得要繞道華府並附帶條件,始告定局。殊不知,阿扁是經由民主程序當選的國家元首,民主國家尊重體制的禮節,是國民應有的態度。在野領袖覲見國家元首,何需如此大費周張,何況國民黨中央黨部與總統府近在咫尺,馬的高姿態令人不解;中共獨裁邪惡本質舉世周知,馬卻把兩蔣時代的「反共」、「三不政策」遺訓,忘的一乾二淨,妄想「連共治台」,毫不避諱,竟然要求北京當局「聯合次要敵人來打擊主要敵人」的「台獨」,反而把槍口對內,擺明一方面不分敵我利害關係,另一方面無心利用出國訪問機會在國際為台灣發聲,居心叵測;再者,馬就任黨主席之後,立即變賣取得不公不義的黨產,毫不理會社會大眾的感受,並與他言之鑿鑿的改革決心,背道而馳;至於他的「一中各表」、「九二共識」、「終極統一論」和「反廢統」說法等等,卻不把二千三百萬人民的權利放在眼裡,既悖離事實和國際法常識,又違背民主原則和台灣的國家利益;尤其更令人不可思議的,他領導的黨籍立委為反對而反對,寧可任令立法院議事空轉,置各項重要法案和台灣安全於不顧,還要蠻橫無理封殺軍購及凍結某些預算,而絕不讓執政黨來實現其政績的機會。凡此不扞衛國家利益的種種勾當,誠不是一個稱職而嚴守分際的在野黨所該為。

準此以觀,「馬英九現象」表裡不一,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令人羨慕。但其骨子裡卻是那麼醜陋不實,反而傷害台灣的民主發展。這種「馬現象」如何趨吉避凶,終必露出「馬腳」,註定經不起時間的檢驗,國人只要冷靜旁觀,沒理由隨之起舞。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協會常務理事,曾任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所長)

 

 

 

   
 

TOP

   
 

 

---關閉視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