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天的外交困境,其罪魁禍首,非蔣介石莫屬。假如老蔣當年拋棄「中華民國法統」,制訂新憲台灣正名,那麼今天台灣就不至於有「亞洲孤兒」的封號。
當新世紀中國霸權快速崛起,其對台外交「三光政策」,還不是台灣邦交國減少的決定因素。一九六○、七○年,當時根本沒有什麼「三光」政策,可是在短短十年當中與中華民國斷交的友邦超過三十國。這正說明「一個中國」的舊思維,才是台灣開拓外交的致命傷。
因此,我們的外交作為亟待展現一套新的思維、新的方法、新的作風,始能突破當今的外交困境。
第一,光明正大以台灣名義走向國際社會,莫讓「中華」、「支那」這種虛無縹緲的概念牽著鼻子走。
第二,對現有邦交國進行「友好密切程度」等級分類評估,與我國有過兩次以上建交再斷交的國家,不妨列為拒絕往來戶;無邦交國家,那些是值得爭取,那些是亟需加強實質關係,分別列為優先順序觀察名單,透過可行管道有計畫性的交流。
第三,不妨以歐安體系為模式,來建構亞太安全體系,應用政府國際宣傳策略,形塑輿論,強調「共同安全」是亞太安全的基石,而台海安全則是亞太安全的核心;以「共同安全」來取代「不對稱安全」和不透明的軍備競賽,方能確保台灣的安全。
第四,中、台雙方互動應本著相互依賴,共存共榮,來取代相互對抗。中國、台灣都是地球村的一部分,在全球化治理的情況下區域間交流愈形密切,相互依賴,做為台灣外交政策的主軸,一以貫之,廣為宣揚。
邦交國的數目,不足以代表一個國家的主權是否獨立。東德一九四九年建國十多年時,僅有十一個邦交國,其後,東柏林政府仍能突破西德的封鎖,開拓外交一片天。該是國人領悟外交新思維,展開全民外交運動的時刻到了!
(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常務理事,曾任政治大學國關中心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