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觀點

 

 

 
 

 

     
 
 

拘押一位前任總統之後

 

紀舜傑(作者為台灣國際研究學會會員, 淡江大學未來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刊自中國時報 2008年11月14日

 

看到陳前總統水扁遭到拘押的那一幕,有人心碎了,有人手舞足蹈,有人不知如何反應。國際媒體也在第一時間報導這個台灣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任何一個國家的卸任總統遭到拘押都是國際大事,只是,經過此事,台灣的形象是向上提升為一個司法完全獨立的民主先進國家,或是往下沈淪為貪污腐敗的開發中國家?我想這才是我們應該審慎面對的挑戰。

台灣歷經經濟奇蹟後,也在民主化過程中締造政治改革開放與政權和平轉移的典範,台灣民眾與政治菁英在過去20年的政治鬥爭中,展現追求民主鞏固的決心,對以民主機制解決紛爭的信任與期望,成功地壓制可能產生的社會動盪,這些成果不能被視為理所當然,因為有太多新興民主國家都無法安然度過這個難關,這是這一代台灣人在歷史上留下的功績!

台灣的民主成果不是一個人或是少數人的功勞,有人質疑少數人可能輕易地就摧毀這一切成果。但是問題在造成今天這個局面真的是少數人該負責的嗎?就像一場籃球賽勝敗落在最後一秒的犯規罰球,投進贏球,投不進輸球,我們能說那位罰球者該為球隊負起所有勝負的責任嗎?如果在球賽中少些失誤,多努力防守,更積極得分,那球賽就不會變成是最後一球定生死。

看待台灣的政治未來,就像看待經濟前景一般,應該聚焦在基本面上,例如人民公共參與的管道和機制、政黨競爭的環境和規則、司法審判的獨立性、社會監督的公允性等等。台灣過去幾年在美國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 的評比上都被列入民主自由之列,外國人也普遍地對台灣媒體和民眾的社會動能印象深刻,即使政治人物在議事殿堂偶而有肢體衝突,但是台灣的選舉競爭基本上是公平公開地進行,這些都是正向的發展,也是台灣繼續向前的社會資本。

控訴司法不公是每個受審判的人的權利,但是非當事人的觀點就必須更加理性客觀。沒有人能保證所有的法官在每個判決上都是絕對客觀公正,但是我們不能因此便任意攻擊司法,甚至是危及司法制度的存在,畢竟司法審判是目前社會解決紛爭最受期待和信賴的一個制度。就像民主制度雖然不能稱為完美,但卻是當今人類所能選擇的最佳體制。

陳前總統的案件在耗掉大量社會資源的同時,也應該被視為是民主法治教育重要的一課,我們應該做好心理上與行動上的準備,將來如何正面地對未來世代敘述這段歷史,是不是就像美國思想家和作家Nassim Taleb所提的黑天鵝理論,在大家都習慣或是期待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的情況下,黑天鵝的出現到底是失望還是驚喜,完全取決予欣賞者的心態。同樣地,陳前總統的案件到底是台灣大歷史過程中的白天鵝或是黑天鵝,我們有責任定調為下一代交代!


 

 

 

 

   
 

TOP

   
 

 

---關閉視窗---